- · 《图书馆杂志》栏目设置[09/30]
- · 《图书馆杂志》数据库收[09/30]
- · 《图书馆杂志》投稿方式[09/30]
- · 《图书馆杂志》征稿要求[09/30]
- · 《图书馆杂志》刊物宗旨[09/30]
我亲历了二泉映月的最初录音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我和阿炳认识,直接原因是住得很近。我们家住无锡城里的图书馆路4号,与30号阿炳所在的雷尊殿近在咫尺。 20世纪20年代末,我和图书馆前的一群童年伙伴常去雷尊殿大殿上做游戏,
我和阿炳认识,直接原因是住得很近。我们家住无锡城里的图书馆路4号,与30号阿炳所在的雷尊殿近在咫尺。
20世纪20年代末,我和图书馆前的一群童年伙伴常去雷尊殿大殿上做游戏,到大殿对面阿炳矮平房内听他说新闻讲笑话的时候,阿炳已经双目失明,以上街卖唱为生。
阿炳的矮平房有30平方米左右,屋内桌椅残缺不全,床是竹榻,灶是行灶,可以说是家徒四壁。
阿炳当年总叫我的乳名松官,而要我叫他阿炳。
阿炳个子比我矮一点,我是1米76,他在1米72到1米74之间。阿炳方面大耳,鼻正口方,头上有个用小辫子绾成的道士发髻。他脸色黄里透青,嘴唇上有几根八字胡须。阿炳最引人注目的是歪戴在鼻梁上的那副墨镜,墨镜的一条腿已经掉了,只好用条细绳圈套在耳朵上,于是整副眼镜就一高一低地挂在他的鼻梁上,让初次看到的人哑然失笑。
我以为,二胡、琵琶、说新闻是阿炳的艺术三绝。
阿炳现在是以音乐艺术著称于世,但是在他生前,社会影响最大、最受群众欢迎、最能说明这位街头艺人刚强不屈和峥嵘傲骨性格的,还是他独创一格的“说新闻”。
“说起新闻,话起新闻,新闻出勒,啥府啥县,啥格地方?”这是阿炳每次说新闻的开场白,然后再正式开始,四字一句往下说。
阿炳基本上每天下午两点左右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口,站在借的一张凳子上说新闻。他敢说敢唱,勇于为劳动大众打抱不平。1950年我们为阿炳录音时,没有把他演唱的那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“说新闻”录下来,实是一大憾事。
阿炳的琵琶技术,据他自己讲是他父亲华清和传授的。实际上他本人也勤学苦练,善于学习。抗日战争前,著名的苏州评弹艺人张步蟾来无锡的观前街蓬莱书场演出弹词《双金锭》。张步蟾是琵琶好手,每逢阴历初三、初六、初九,他在开书前总要先弹一首琵琶曲酬谢观众。阿炳知道后,每次都按时站在入口处,聆听他的演奏,琵琶弹完开始说书时方才离去,风雨无阻。后来张步蟾了解到情况,感其诚恳,向阿炳传授了演奏琵琶的心得。阿炳的琵琶曲《龙船》实际就是张步蟾教的。崇安寺场子上,阿炳每次必弹琵琶曲《龙船》,以此吸引听众。
阿炳的艺术三绝,绝中之绝是他的二胡演奏技艺。
阿炳二胡厉害在两根弦。一般人的二胡都配用丝质中弦和子弦,阿炳却用粗一级的老弦和中弦。两根弦绷得又紧又硬,手指按弦非用足力不可。阿炳的双手满是老茧,右手的拇指、食指和中指,左手的掌面以及除拇指之外的四个指的指面上,处处是苦练的标记。他的琴音嘹亮异常,音波传递极远,根本无须借助话筒扩音器等电声设备,当年只要一踏进崇安寺山门,就能听到阿炳的胡琴声,崇安寺里很闹声音很杂,但是随便什么声音都压不住他的琴声。
1948年冬天,我第一次和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杨荫浏先生见面,当时他在国立音乐院当教授。经他介绍推荐,我跟他的同事、著名二胡演奏家储师竹先生学二胡。
1949年冬天的一天,我去储先生那里上课。因为天冷,正式上课前,我想先活络活络手指,无意间便拉出了后来定名为《二泉映月》的这首曲子的某一段旋律,并顺势拉了下去。一旁的储先生听着听着,认真起来,不待我拉完,忙说,停一下,停一下,这是什么曲子?
我说,这是我们无锡的民间艺人瞎子阿炳上街卖艺边走边拉的曲子。
你能把它完整地拉一遍吗?赶快拉!储师竹先生迫不及待。
凭着记忆,我完整地把它演奏了一遍。凝神屏气的储先生听完之后,用激动的口吻说,这是呕心沥血的杰作!绝不是瞎拉拉就能拉出来的!
接着,储先生问我是否认识阿炳,我告诉他,我们两家相距很近,不仅熟悉,而且相处也很不错。储先生大感兴趣,那次没有上课,他要我专门聊聊阿炳。
新中国成立后,原国立音乐院正式改名为中央音乐学院,并由南京迁往天津。学院成立了民族音乐研究所,杨荫浏先生任所长,杨先生的表妹曹安和教授和储师竹教授任研究员。大概在1950年6月,储先生告诉我,音乐研究所配发了从外国进口的一台携带式钢丝录音机。
我立即写信给杨荫浏先生,反映阿炳身体很差,建议速到无锡录音。杨先生回信,称暑假就来。
我把这个消息转告阿炳。阿炳听说要为他录音,只说这是混饭吃的玩意儿。我反复劝说解释后,阿炳才勉强同意:免得扫你们的兴,说我阿炳勿受人抬举,让我试试再决定吧。
文章来源:《图书馆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tsgzzzz.cn/qikandaodu/2021/0420/1171.html
上一篇:口述历史的影像呈现在图书馆的发展实践与思考
下一篇:汪世清先生带我去读书